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1篇
  免费   850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测绘学   436篇
大气科学   883篇
地球物理   1122篇
地质学   2061篇
海洋学   77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10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中国区域逐日融合降水数据集与国际降水产品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宇婧婧  沈艳  潘旸  熊安元 《气象学报》2015,73(2):394-410
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2400多个国家级台站观测日降水量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采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相结合的两步数据融合方法,研制了中国区域1998年以来的0.25°×0.25°分辨率的逐日融合降水产品(CMPA_Daily)。通过该数据集与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气候领域的两种国际上降水融合产品TRMM 3B42(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3B42)和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1 degree daily)的对比评估,考察CMPA_Daily产品的质量,评价其能否合理体现中国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首先利用2008—2010年5—9月独立检验数据定量对比了CMPA_Daily、TRMM 3B42和GPCP 三种降水产品的误差,结果表明,在误差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CMPA_Daily均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和最小的平均偏差及均方根误差,TRMM 3B42其次,GPCP的误差相对较大。CMPA_Daily只低估了大暴雨,TRMM 3B42低估了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而GPCP低估了除小雨以外的所有降水。CMPA_Daily产品因融入了更多的站点观测信息,不论在中国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形复杂区,其精度均优于TRMM 3B42和GPCP产品,即使在站点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降水量也更加接近站点观测,呈现明显的高相关。CMPA_Daily与独立检验数据的高相关在地形起伏时效果也较稳定,TRMM和GPCP的相关系数则随着地形变化幅度陡变而非常明显地降低。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各降水产品1998—2012年的气候平均降水特征表明,3种资料对中国区域气候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频率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的总体描述基本一致,因有效融入了更多的中国站点观测信息,不论降水空间分布还是降水量,CMPA_Daily与地面观测均最为接近,在中国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对降水的估计精度明显更高,而在站点分布较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的降水分布型与TRMM、GPCP卫星融合资料类似,较地面站点插值产品更能体现出合理的降水分布。对中国强降水事件监测对比表明,CMPA_Daily产品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降水的强度变化,细致刻画降水空间分布,在把握降水小尺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出高分辨率、高精度降水产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position, spatial coverage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EASWJ) in the summers of 2010 to 2012 was examined for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s(EPSs) from four representative TIGGE centers,including the ECMWF, the NCEP, the CMA, and the JMA. Results showed that each EPS predicted all EASWJ properties well, while the levels of skill of all EPSs declined as the lead time extended. Overall, improvements from the control to the ensemble mean forecasts for predicting the EASWJ were apparent. For the deterministic forecasts of all EPSs, the prediction of the average axis was better than the prediction of the spatial coverage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WJ. ECMWF performed best, with a lead of approximately 0.5–1 day in predictability over the second-best EPS for all EASWJ properties throughout the forecast range. For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differences in skills among the different EPSs were more evident in the earlier part of the forecast for the EASWJ axis and spatial coverage, while they departed obviously throughout the forecast range for the intensity. ECMWF led JMA by about 0.5–1 day for the EASWJ axis, and by about 1–2 days for the spatial coverage and intensity at almost all lead times. The largest lead of ECMWF over the relatively worse EPSs, such as NCEP and CMA, was approximately 3–4 days for all EASWJ properties. In summary, ECMWF showed the highest level of skill for predicting the EASWJ, followed by JMA.  相似文献   
83.
SRES A2 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了100 %,且持续时间增加30 %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 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 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面临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相似文献   
84.
利用InSAR技术获取高寒高海拔地区高精度DE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Sentinel-1A SLC数据为原始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新疆西天山中部高寒高海拔地区小区域DEM,将获得的DEM与常用的SRTM v4 DEM和GDEMDE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nSAR技术处理Sentlnel-1A SLC数据可以获得分辨率为15 m的高精度DEM,该DEM数据精度优于SRTM v4 DEM和GDEMDEM,能更好地描绘地表地形细节,可作为输入数据获取地面高精度形变信息,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此外,该方法对DEM数据的更新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5.
祁于娜  王磊 《测绘通报》2021,(6):112-116
我国西南山区很多城镇面临着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场镇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在确定区域易发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易发性指数并基于ArcGIS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易发性分区结果与已有的地质灾害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采用的组合赋权法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然后又结合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影响,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量化更加准确与合理。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为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完成星座全球组网。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采用新一代全球广播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DGIM),为用户提供电离层延迟改正服务。本文利用高精度全球电离层格网(GIM)以及实测BDS/GPS数据提供的电离层TEC作为参考,从延迟改正精度及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应用、模型系数性能等方面,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前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7月20日)BDGIM模型的改正精度等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与美国GPS播发的Klobuchar模型和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播发的BDS Klobuchar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BDGIM模型在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成前后电离层延迟修正精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上述时段内,以国际GNSS服务(IGS)发布的最终GIM产品为参考,BDGIM模型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达到84.45%、74.74%和64.57%;以选取的全球83个GNSS检测站BDS、GPS双频数据实测电离层TEC为参考,BDGIM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为73.12%、70.18%及68.06%;当BDGIM模型应用于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时,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分别实现了2.22、2.66和2.96 m的三维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7.
为了分析与评估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精度,该文基于iGMAS及IGS各电离层分析中心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进行了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GMAS与IGS、CODE、JPL、ESOC、UPC等IGS电离层工作组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在全球、不同纬度带和欧洲等不同区域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强相关性,互差为0~2.0 TECU;JPL分析中心GIM的内符合精度约为2.5 TECU,iGMAS、IGS、CODE、ESOC和UPC等分析中心GIM的内符合精度均小于1.5 TECU;在2~8 TECU的精度范围内,iGMAS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的精度总体与IGS、CODE、JPL、ESOC、UPC等IGS电离层工作组的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88.
基于ArcEngine的二次开发模式,搭建质量检查软件工作环境。按照数据成果质检内容与要求,实现数据成果质量检查功能,并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同时,开发低效用地面积计算和成果数据表格导出等生产工具。一方面提高了低效用地调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确保了成果的质量,对低效用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乃至今后的产品成果质量检查评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岷县地形多变、地貌多样、地质环境复杂,近年来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基于易损性影响因素,结合岷县具体情况,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公路、房屋、林地和耕地6个指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评价体系,将研究区易损性划分为不同等级。结果表明,高易损性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62%,中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19.90%,低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37.25%,极低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22.23%。将易损性结果与地质灾害历史灾害点进行叠加分析发现,中易损性和高易损性地区的历史灾害占灾害总数的50.53%,为岷县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0.
在研究和梳理气候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的基础上,利用ArcGIS与Python语言二次开发了一套气候评价工具箱,并以榆林市为例对该工具箱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箱能够快速准确地辅助规划人员进行气候评价工作,大大提高了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